《读档九零》中的姬子玉刘冰倩是很有趣的人物,作为一部都市种田风格小说被御风八万里描述的非常生动,看的人很过瘾。“御风八万里”大大已经写了147890字,最新章节第104章。
小说《读档九零》在线章节阅读,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:“三哥还是那么仗义!”站起来四下看看,子玉随口问:“这房子位置不错啊,干点其他的也行啊,不会赔钱的,是租的么?”“这都是铁路的公房,我找领导照顾内部职工的!”马三笑笑说:“领导特批,一个月随便意思意思…
《读档九零》小说最新章节试读:“周末午夜别徘徊,快到苹果乐园来,欢迎流浪的小孩,不要在一旁发呆,一起大声呼喊,向寂寞午夜说Bye bye,音乐 星光……”录音机的声音响起,这是小虎队的“青苹果乐园”,听音质是原声磁带,这可是一般人是买不到的。子玉摇摇头,当年如土豹子一样的自己,一定会被小谢展示的东西震撼,但现在怎么可
《读档九零》精彩章节赏析
“三哥还是那么仗义!”站起来四下看看,子玉随口问:“这房子位置不错啊,干点其他的也行啊,不会赔钱的,是租的么?”
“这都是铁路的公房,我找领导照顾内部职工的!”马三笑笑说:“领导特批,一个月随便意思意思,挂在多种经营公司名下。”
“那可挺好的,这地方好,寸土寸金啊!”姬子玉有点羡慕,不愧是铁老大,资本太雄厚了。
“唉!别提了,以后这便宜要占不成了。”马三吐口烟:“这块要归地方了,说是我们铁路占地太多,影响城市发展,还不好管理,市里和分局打了几年嘴皮官司。分局觉着闹心,闹着要卖给职工,一次性买断,产权归个人,看市里还要不!”马三有点闹心,房子卖了还得从房主手里租,麻烦。
姬子玉听得心一动,这里是典型的民国风的建筑,三层结构,上面是铁路家属房,一层是后改的门市,并排五六家在一起连着,大概有四、五百平的样子。记忆中后世也没有毁掉,作为为数不多的民国建筑保留下来,政府还给了一笔维护费。
“那得多少钱?这面积可不小啊!”姬子玉问。
“我还真打听过一次,主要处理第一层,盯着的人多。一套一万二,都是八十多平的三室。总共有六套。”马三回道:“这年头都是分房,谁买啊!要是靠租的话,不吃不喝,多少年才能回本?有那闲钱干点啥买卖不挣钱那!别看这位置好,没有站里站外的关系,买卖不好干!乱着啊。”
马三的想法代表了现在的绝大多数人,万元户都少的年代,哪有几个人会购置这样的房产,虽然干买卖不错,但住着却是有点吵。但在姬子玉看来,这里具备很大的操作空间。
“要是都买的话,要七万多了?”姬子玉顺嘴算了算。
“看谁办吧!”马三见姬子玉询问,就当是教他社会经验,也没瞒着:“这房子产权有争议,买完以后要去城建局补办手续,比较麻烦。不过多少都算是意外之财,局里的尺度就放得宽一点。事在人为,里面的弯弯绕挺多的。”
“要是能分期付款就好了!”姬子玉有点异想天开的暗自思量,仔细算了一算“御八珍”未来的营收,按每月两万多的盈余,半年时间就够了,以后看看能不能说服家里人。
“不是,老弟,你关心这干啥?”马三有点懵逼,一个半大孩子想法忒多。
“三哥,这地方有搞头啊!”看到马三的表情,姬子玉就能猜到他脑海里的那些问号,也是自己问的有些突兀,于是解释:“家里现在在做熟食生意,味道不错,买卖也很好,我想着如果发展的好,可以来市里干。这里的位置挺好,适合干买卖,三哥要是有兴趣可以搭把手,毕竟是算正行。”
“哦,行吧,我帮着问问。”听到是熟食生意,马三也没有更多的兴趣,这和游戏厅这下蛋的金鸡没法比。于是敷衍道:“租房子还你爸或者你二哥来,到时候我再帮着问问。”
“行啊,马哥。”多年后重新见面,姬子玉也没有过于强求,况且这些计划只是在自己脑海中,还要看下一步的发展。不过以他后世的经验,成功是必然的。这是黄金位置,自己必须要抢占,甚至马三要是有能力的话,也可以拉上车。至于这么大的位置,姬子玉也有了一个想法,三十年后高铁站最火的生意是什么?快餐啊!
“哥们,你分哪班了?”王建听了半天,忍不住问了子玉一嘴。
“我也不知道啊。”姬子玉说的含糊。
“那可咋整,我还寻思着让我爸帮我调到你这班,我成绩不好,走的自费生!”王建有点自惭的笑笑。
“你家蛮有钱的哈!”马三惊讶道,古副站长的女儿也是自费去一中,还跟自己显摆来着,让自己看好摊子多挣点,好补贴一下家用。
“还行吧。”王建敷衍。三人又闲聊了一会,姬子玉留下一点引子,没有再深聊。作为重生人士,思维超前,但身体年龄还不足,不能太过惊艳,俗话叫猥亵发育。孙子曰: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。
赶上下午的最后一班车,带着书籍和资料,颠簸了一个多小时,姬子玉回到小镇还不到七点。盛夏时节,落日余晖中,街道上依然喧嚣,小镇的繁华在这一刻体现得最明显。人流虽不及山城,但在仅容两车交错的狭窄的街道上,显得有些摩肩接踵的味道。偶有饭店的菜香和鸡汤豆腐串的蒜香味飘来,显得烟火气十足。
“大哥,来二十串豆腐串,鸡汤要热的!加葱、蒜和香菜。”顺着香味找到终点站附近的小摊子,赶紧招呼着。着急赶车回家的子玉,谢绝了马三的挽留,还没吃晚饭,现在是饥肠辘辘,同时也满是怀旧的味道。
“好嘞!稍等啊。”摊子后面的大哥问道:“要辣椒油不,刚炸的。”
“不吃辣,鸡汤里放辣椒没有鲜味了!”姬子玉摇摇头。
“好嘞!”老板递过来个搪瓷方盘,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里插着一把把的干豆腐串,小碟调料摆在中间。干豆腐是北方的说法,做汤做菜以薄为佳。南方的类似豆制品叫千张,略厚!不适合这么煮着吃,煨不进去味道。
姬子玉两辈子加起来,有三十多年没有吃过了,但依然保留此间味道的回忆。不由得食指大动。不过吃了几口后,感觉有点寡淡,像是缺了什么。想想后问道:“老板,有辣酱没?蒜蓉辣酱。”
“行啊,哥们,行家啊,豆腐串配辣酱,绝了!”老板拿了一袋辣酱:“就冲你这声老板,辣酱不收钱!”
子玉笑笑,上辈子的称呼习惯,一时改不过来,这时节还不兴叫老板。找了个马扎,端起碗喝了几口汤,胃里顿时熨帖了不少。蘸着酱料干掉二十串豆腐串,把剩余的鸡汤喝掉,给了老板一块钱。
回到家里简单的对付了一口饭,便回到卧室找到看起书来。
一周时间倏忽而过,姬子玉的生活规律而平淡,跑步、投料、看书、刷题。一切按部就班。御八珍的生意也越来越好,一周的时间下来帮工的人已经有五个:二嫂的妹妹周芷,姐夫的弟弟梁杰,还有二叔家的一个姐姐姬子荃,三叔家的三嫂李静,表姑家的二哥马德军,加上家里的人,才勉强达到十人,还是缺人。下货的加工量达到了每天三十套,销售点遍布了煤河镇五个市场,大哥又把雅园镇市场也开发了。这样每天的销售额达到了4000元,毛利在1500-1600元。大哥负责采购,二嫂负责记账,大嫂、姐姐主抓销售,子玉投料。五个帮工由家里的人带着上午收拾,下午卖货,一周下来就基本熟悉操作。姐夫的弟弟文化水平比较低,又有些楞,不适合销售看摊儿外,其他几人都能够独自销售。
两个门市都租了下来,改造也基本完成,门头按着姬子玉的要求做得很醒目,所以成为小镇的一个话题,口口相传下,另外三个销售点的知名度也自然上升。爸爸找人焊接了几个在推车上的抬头,算是基本统一了形象。姬子玉也准备在那三个市场设立半永固点,画个后世流行的手推铁皮房,让大哥找人慢慢做着,在秋冬变天时逐渐的换装。家里的豆腐房改造的差强人意,达不到姬子玉想象中的明厨亮灶,房子的基础不好,不算正屋,用的时间有点长,不太好收拾。
煤河镇的拓展很顺利,手续在二嫂的操作中基本都办了。捣乱的也很少,算算姬家也算是大家族,一般坐地户也没有找不自在的。现在也正是煤炭的增长周期,镇里大大小小的煤窑、矿井有几十个,催生出来的富户也很多。几个叫得响的煤老板,身价都达到百万以上,御八珍也就不那么扎眼了。
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过两年经济软着陆,煤炭进入下行周期,小镇的资源几乎也要开发殆尽,那个时候一些黑恶势力就会把手从利润丰厚的煤矿,伸进民生相关的行业,疯狂的内卷会让竞争环境就会变得极其恶劣。所以要趁这两年打好基础,开辟好城市市场,及早进行战略转进。子玉的目标是解决家里的基本财务问题,至于其他就且走且看吧。
雅园开辟的新市场,算是一次自由拓展的尝试,刚过去时倒是有人欺生,二哥找了一次当地派出所的战友,帮着租了一个门市。又没事的时候常过去溜达,然后就清静了!家里有意再开拓雅园的另外两个店,限于人手,暂时停下,但把在这个镇子收下货的活儿揽了过来,算是缓解了原料的不足。
隔着雅园的五江镇,和煤河镇的情况类似,大家商议后决定先不开店。可以找一下当地的表姨,他家二表姐没有正式工作,可以先来家学习,等熟悉了再用于五江镇的开发。
小说《读档九零》阅读结束!